10月22日,合肥市工信局公布,截至10月21日,我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超100万辆,远超去年全年74.6万辆。
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增长,技术不断创新,合肥正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迈进。
“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”,合肥是怎么做到的?
聚势:铸就世界级产业集群
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,迄今已深耕近二十载。
2002年,本土企业江淮汽车率先开启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征程,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行者之一。2009年,合肥荣膺“十城千辆”示范城市;2013年,又被选定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应用双试点城市。
2015年,合肥成功吸引众多整车企业陆续入驻,由此奏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宏伟乐章。2016年,蔚来与江汽集团携手合作,为合肥新能源汽车的高端制造与创新领域注入新活力,实现重大突破。
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景。新华社 发
2017年,大众安徽正式成立,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国际化的制造标准与先进技术理念。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更是以惊人的“合肥速度”震撼业界。从开工建设到整车下线仅耗时10个月,产值突破百亿元仅用5个月。
合肥坚持“整车为王”,全面布局产业链条、深度融合全产业、全力保障全要素、广泛应用全场景,以整车的规模效应引领产业集群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。目前,合肥已汇聚江淮、比亚迪、蔚来、大众、长安、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,涵盖外资巨头、央企造车、造车新势力、地方自主品牌以及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模式,实现“全满贯”。同时,先后培育出国轩高科、中创新航、巨一科技等五百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。
在大众安徽MEB工厂车身车间内,机械臂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工作。张正朋 摄
全球资本界与产业界对合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,纷纷加大在肥投资力度。1至9月,全市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,总投资达1315亿元。其中包括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奥托立夫、均胜电子、福耀玻璃等。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、康宁车载玻璃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外资项目接连落户合肥。
在制造领域高歌猛进的同时,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开始向“产品+服务”“产品+文化”方向拓展延伸。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期间,带动汽车销售超2万辆,销售额高达37.1亿元。截至10月16日,合肥市市县两级累计发放汽车消费券约4.37亿元,拉动消费约187亿元。
升级:构建汽车生态圈
在过去数年中,新能源汽车成为影响产业增长的一条鲜明主线。合肥借助产业集群优势,推动产业升级,“磁场效应”日益凸显。
1至9月,全市新增各类充电设施超过 5.5万台,车桩比接近 1.4:1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。基本建成城区2公里充电服务圈,实现“三区两中心”(居住区、办公区、高速服务区,商业中心、工业中心)全覆盖。建成换电站100余座,涵盖出租车、轻卡、重卡等全场景。
作为全国首批“车路云一体化”试点城市,合肥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条例出台,开放道路里程达1096公里,开放骆岗公园无人驾驶体系等超级场景20余个,成为全国首个“全域开放”的省会城市。
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中心。张玉芳 摄
同时,合肥实施新能源汽车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战略。一方面,集中组团出海与小分队分散出海,拜访大众、法拉利等整车总部;另一方面,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境外展会超140场,达成意向订单超150亿元。
作为国内著名的“产投之城”,合肥已组建规模达5000亿元的基金丛林,其中汽车产业专业基金16只,总规模超600亿元,已投资踏歌智行、宏景智驾等重点项目20余个。
显而易见,合肥正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,抢占产业变革的新一轮“风口”。
求新:塑造产业“强磁场”
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历程,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的相互促进起着关键支撑作用。产业若要实现进位升级,必须以创新为引领,方能在当下和未来赢得竞争优势。
当前,新的应用需求不断涌现。合肥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拥有中科大、合工大等高等院校50余家,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。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研发机构11家,推进“合肥大学-大众安徽”共建学院,推动校企共建比亚迪、长安等汽车学院,每年输送汽车人才8000名。目前,全市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业人员超15万人,其中研发人员超4万人。
大众学院签约揭牌。
另一方面,合肥注重在汽车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推动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有机整合,着力破解产业链堵点卡点。累计通过“揭榜挂帅”发布车载类项目21项,其中12项获得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。
目前,合肥已形成集“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、创新人才、汽车企业”于一体的科创集群。可以预见,这些科技创新集群正成为合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“磁场”,驱动产业迅猛发展。
展望: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
在未来几年,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,合肥将聚焦新技术、新产品进行前瞻性布局,加强产业深度合作,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。
力争到2027年,培育出2-3家年产50万辆整车的企业,新增10家百亿规模的零部件企业,使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300万辆,产业集群营收突破7000亿元。(来源:合肥市委宣传部)